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活在南宋 > 第三九四章艰难生活

第三九四章艰难生活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宋朝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太祖、太宗、真宗三朝时多次进行了改革,不光是科目多,考试场次也多,有甚者,考一场科举下来,用担架抬出数十个人来,都是小儿科的事儿!

仁宗朝之前,进士省试共分四场,第一场考诗赋,第二场考论,第三场考策,第四场考帖经,本着先诗赋、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淘汰制,所以头两场很重要,就像后世高考的语数外一般。

后来在范仲淹执政之时,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进,以进士科省试为例,一般定为三场,先考策,次考论,再考诗赋。

完全反了过来,毕竟科举取士,要的是治国执政的干臣,那些花样文章的诗赋用来点缀就行。

再后来,神宗朝王安石大大强势崛起,又推行科举考试新法,这下动作狠辣,不光废除了明经科等诸科,还对进士科考题进行了大改,罢诗赋、帖经、墨义、对子等内容,重经义。

除此之外,又把三场定出身,改为考四场。

第一场试本经,第二场试兼经,第三场试论一首,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。

《易官义》《诗经》《书经》《周礼》《礼记》称为本经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称为兼经),还有王安石的《三经新义》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。

何为经义?

就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,然后让考生们阐述其蕴含的义理,就像是后世的阅读理解一般,从一段故事中总结出一套大道理来。

何为论?

这个与灌心灵鸡汤的经义还有些区别,他类似于后世的命题作文,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中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,好比说,对《史记》中那个要富贵权势,宁愿挨一刀的家伙,你有什么看法?当然这是后世人的说法,换算成宋朝,这道命题作文题目是“日暮途远倒行暴施之论”。

何为策?

这个类似后世的申论,一般都是对当前朝政时务提出具体问题,让考生发表见解,所以又称“策问”,考生的回答则称“对策”,一般写一千个字就行了,当然也有秀自家文采的大佬,洋洋洒洒的写上个万把字数来。

再炙热的太阳也有日暮时,王安石大大黯然出局后,后来的接任者,陆陆续续对科举又指手画脚的进行改革,再加上官场执政人员起起伏伏,科举考三场或四场,以及考试内容也不断变化。

神宗朝以后,时而诗赋与经义并行而举,时而又罢诗赋,专用经义取士,只看当年主理政务的官员如何抉择。

至于排名次的殿试,作为复试,初期与省试等同,太祖朝时仅考诗赋,太宗加试论一道,神宗时罢诗、赋、论三题,专以策问,限千字,刑律、断案、理政这些实践内容,后来也相继加入进来。

哲宗元枯时,恢复诗、赋、论三题,绍圣以后,又遵熙宁试策之制,高宗建炎二年,最终规定殿试试策,终南宋之世不再变化。

这时候有人问了,为何一个考试怎么老是改来改去?

原因有很多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,新的执政者上台,总要对当时的政务做出一些改变,不然会被人指责碌碌无为,而为国家遴选出合格治理人才的科举,自然是要动刀子了,若不然天下的读书人怎么晓得又上来个厉害人物。

院试如此繁琐,但狗儿参加的“书院试”自然简单。

三道默写句子,三道填空题,再加上一道百字的阅读理解完事,题并不难,众人一个时辰作罢,可后来崔柳院长估计是没和金老夫子谈妥,一怒之下又添加了一首诗赋,结果鹿苑书院的学子统统交了白卷,没办法,鹿苑书院的短板就是诗赋,嗯,打油诗不算数。

金老夫子见状立马黑了脸,也以牙还牙的出了对子,然后,两个书院的学子全体白卷。

闹了笑话的金老夫子拂袖而去,自此再不进崔氏书院的大门。

院长被羞辱了,狗儿几个代表书院的学子自然也没落到好,一个个被授课的先生领出来单独收拾,整日里除了正常的学业之外,还要学习诗赋、对子、甚至谱曲、画艺,整个一多面小能手方向培养,也是鹿苑书院新进延请了六个先生的缘由。

学生多了,收的学金自然也多,再加上外地而来应考武举的学子家眷们住宿的问题,聪明的狗儿自然不会忽视掉,所以书院后院大批新建的竹楼小院,开始对外租赁,价钱只要每日十文钱,这价钱很公道。

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说一下,古代人的住房问题。

许多后世人对古代人的房屋印象还停留在茅草屋几间,值不了几个钱上,实则不然。

古代,尤其宋代,这个住宿问题比后世还要艰难,稍微大一点的城市房租的价钱就和京都一般价位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大明1805干宋诸天大明联盟宋时从梦华录开始大唐: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我岳父是李世民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
返回顶部